进入2018年以来,创投环境持续低迷,资本寒冬言论甚嚣尘上,而在近几十年的经济波动中,教育行业凭借其刚需、抗周期、现金流健康等特点,在寒冬中依然可以逆风飞翔。

北大青鸟和达内之后,IT职业教育下一个行业变革机遇在哪里?-叶绍琛博客

2018年上半年,教育行业在一级市场披露的总融资金额为217亿人民币,在二级市场披露的融资并购约386亿人民币。在经济寒冬的大背景下,资本大规模涌入教育行业,下一个行业变革的机遇已经出现,大家在下注下一个产业巨头的诞生!

IT职业教育作为教育产业重要成员,今天就来聊聊IT职业教育领域的产业底层规律、国家政策导向、以及下一个产业变革中的机会点。

IT职业教育产业的驱动因素

要想找到IT职业教育的下一个结构性的变革机遇,首先应该先从产业底层规律来看。IT职业教育自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:

1、1979年:取消包分配,就业市场化

在1979年的十一届四中全会上,提出了建立劳动力市场化机制,取消毕业生工作包分配,形成就业市场化的国家政策。

北大青鸟和达内之后,IT职业教育下一个行业变革机遇在哪里?-叶绍琛博客

在此之前,大学、大专、中专毕业生都是包分配工作的,虽然大学招录难度极大,但是一旦考上就能在毕业后包分配进入国企或单位,拿到铁饭碗。

就在就业新政的前一年,也就是1978年,我国正式开始改革开放战略。没有了包分配的吸引力,民营经济开始被激活,大量的高中生不再选择高考作为唯一出路,转而开始考虑参加职业教育培训,掌握一技之长直接就业。

北大青鸟和达内之后,IT职业教育下一个行业变革机遇在哪里?-叶绍琛博客

在这个中国IT职业教育的最早期阶段,有2个典型的代表公司,一个是“新华教育集团”旗下的“新华电脑学校”,另一个则是后来接棒的北京大学校办企业“北大青鸟”。

北大青鸟和达内之后,IT职业教育下一个行业变革机遇在哪里?-叶绍琛博客

新华电脑专修学校,他们的电视广告在90年代随处可见,定位和“新东方烹饪学校”等技能培训类似,培训对象定位在这一批没能考上大学,却急需掌握技术参加工作的社会青年。

那个时候的新华电脑培训,其实主要是培训电脑的基本使用,包括如何打字、如何上网、如何使用Office之类的基础技能。这样的培训在当时改革开放不久的中国,是十分实用且吃香的。

北大青鸟和达内之后,IT职业教育下一个行业变革机遇在哪里?-叶绍琛博客

在新华电脑学校拓展到全国一半以上的主流城市,业绩也达到历史顶峰时,颠覆者出现了,那就是同样面向高考落榜生和社会青年的“北大青鸟”,这时社会的培训需求已经不是电脑基础技能了,而是更为实用且高薪的编程培训。

根据教育部历史数据,从就业市场化政策发布后,高考落榜人数逐年上升,最高时达到451万人/年,而这个峰值恰好发生在“北大青鸟”的巅峰时期,发展到240多家分校,占职业教育市场的39.8%份额,年营业额超20亿人民币。

2、1998年:高校扩招,本科降门槛

就在北大青鸟成为中国IT职业教育市场龙头老大的第二年,业绩开始明显下滑,在5年后,市场第一的江湖地位被后起之秀“达内教育”取代。这是为什么呢?

北大青鸟和达内之后,IT职业教育下一个行业变革机遇在哪里?-叶绍琛博客

在1998年,国家教育部发布《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》,其中核心关键词就是“高校扩招”,直到今天这个政策仍然在坚定地执行,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上涨。

我们来看一个数据,从全国高校扩招政策执行开始,高考落榜学生人数从451万开始急剧下滑,最快的时候1年减少近200万落榜学生。大量的学生都能进入高校学习了,继续原有定位的“北大青鸟”进入下行通道,迅速被“达内教育”超越。

北大青鸟和达内之后,IT职业教育下一个行业变革机遇在哪里?-叶绍琛博客

我们再来看看当前IT职业教育的龙头“达内教育”,达内在2002年成立时就定位在面向大学生进行IT技能培优的战略,这个战略在执行中充分得到了国家政策的助力,高校扩招后大学毕业生从2002年的145万人,一路增长到今天的759万人/年,而且还在继续增长的通道中。

通过前面了解到的“新华电脑学校”、“北大青鸟”、“达内教育”,我们大概可以得出这个结论:政策导向是中国IT职业教育的核心驱动因素

3、2017年:产教融合,发展应用型本科

近几年来,国家针对职业教育领域的政策频出:2014年国务院发布《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》,将职业教育确定为国家发展战略之一,目标在2020年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。

北大青鸟和达内之后,IT职业教育下一个行业变革机遇在哪里?-叶绍琛博客

2017年,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“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,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”,同时在《国家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》中着重提出“要加快培养战略性新兴产业急需人才,发展应用型本科”。

2017年国家针对职业教育的核心关键词是“产教融合”,国务院在《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》中提到,产教融合的主要目标是逐步提高企业参与办学,显著增强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对经济和产业发展的贡献。

2017年,国家教育部发布《关于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指导意见》,指出职业教育要加大云计算、大数据、物联网、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力度。

北大青鸟和达内之后,IT职业教育下一个行业变革机遇在哪里?-叶绍琛博客

我们可以看到,2017年国家在职业教育领域发布了大量的引导政策,拥有敏锐嗅觉的资本也在2017年前后开始大规模进场,这让我们相信下一个IT职业教育的拐点机遇真的到了。

数千万人才缺口推动教育改革

麦肯锡2018年最新的报告显示,我国大学生和职业教育人才供应缺口正在逐渐扩大,预计2020年人才供应缺口将达到2400万。现在不是大学生就业难吗?为什么会存在人才缺口呢?

北大青鸟和达内之后,IT职业教育下一个行业变革机遇在哪里?-叶绍琛博客

的确,从数据上来看,我国自高校扩招以来,大学毕业生年年增加,各类职业教育机构也是蓬勃发展,怎么会存在数千万的人才缺口呢?

我国自从大力发展互联网信息产业后,大量的巨无霸独角兽公司出现,然而我国高校教育还是存在和社会人才需求极其不匹配的问题,且这个问题十数年来都没有很好的解决。

这其中有“人才结构”的问题,也就是国家主观地设置高校专业,通过高考志愿填报的方式筛选学生进行培养,导致高校专业设置不能和产业人才需求相契合。

也有一部分是“人才质量”的问题,学生常常说在学校学的东西在企业用不上,高校的教学太过理论化,不能和企业的实际岗位需求相结合,导致培养的人才对于企业来说还需要重新培训。

这 2 个问题导致了高校培养的人才实际上不能服务产业发展。再加上近年来我国各产业都进入深化改革,剔除落后产能,这其中企业大量需要新型科技人才,这其中的人才缺口的确是相当巨大。

北大青鸟和达内之后,IT职业教育下一个行业变革机遇在哪里?-叶绍琛博客

逐渐扩大的人才供应缺口不仅制约了我国各产业的发展,也明显给企业造成了额外的负担。根据德勤的人力资源报告,过去10年的企业招聘成本增长了500%,企业用于员工培训成本增长了300%。

也就是说,高校培养的人才全都需要经过培训机构或者公司进行职业技能培训,才能具有实际工作生产能力。

针对这个日益严峻的问题,国务院也在近几年开始重视起来,关于发展应用型本科、推进职业教育等方面出台了多个重磅的政策:

2015年7月教育部,发改委,财政部联合印发了《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》,其中明确了相应的指导思想,配套政策以及推进机制;

2015年11月教育部发布了《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-2018》进一步明确了国家对于职业教育发展的任务,举措,政策和措施;

2016年3月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印发《高等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暂行办法》的通知;

除了以上3个重要政策引导文件,我国教育部、高教司等在近5年接连发布了200多份政策文件,对高校人才培养进行细化落地改革,可见国家对于问题的重视以及政策执行的力度。

国家在推动高校向应用型转变中关键词是“产教融合”,也就是联合产业企业进行产学合作,校企合作协同育人。主要实施方式包括高校和企业共建专业,打造实训基地,定制化人才输出等等。

下一个行业变革机遇在哪里?

我们来总结一下前面的阐述得出哪些结论:

1、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和教育政策息息相关,要想抓住下一个行业机会就必须充分理解政策导向。

2、职业教育被纳入国家重点发展战略,目标在2020年前后完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,未来5年将是职业教育产业发展的黄金时期。

3、由于产业转型的大规模人才缺口,我国将在互联网、通讯信息、智能制造等领域大力推进“产教融合”,为产业输出应用型人才。

4、从2014年开始资本大举进入职业教育领域,每年投融资和并购的资金超10亿,未来头部公司将面临充分的白热化的竞争。

5、未来的人才培养模式中,高校和企业将充分发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能力,高校将成为职业教育产业中重要的一极。

根据以上的小结论,我们知道2017年是下一个职业教育产业变革的拐点。上一个产业周期的龙头“达内教育”正是因为在高校扩招后,高校在人才培养中缺位,导致毕业生的技能和企业需求不匹配,才给了达内等IT职业教育机构发展的机遇。

北大青鸟和达内之后,IT职业教育下一个行业变革机遇在哪里?-叶绍琛博客

在下一个产业周期,随着国家高校改革和推动职业教育的政策实施,随着高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角色复位,需要参加社会职业教育的大学生将进入长期的衰减通道。

在国家规划的产教融合计划中,通过高校和企业实现专业共建是不够的,其中还涉及很多具体实施的问题,例如高校师资升级、企业技术栈等问题,这其中是不是可能存在另一个角色来同时服务高校和企业呢?

说说本文最终的结论吧,我们认为,在下一个职业教育的产业变革中,机会将出现在“高校教育服务”领域,总结起来一句话:为高校提供职业教育体系,提供技术平台、前沿内容和人才对接服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