现象级的国产电影《我不是药神》就像7月的天气一样,点燃了老百姓心中对于医疗医药的话题,揭开了人们对于医疗沉重话题的讨论。

今天,我们来聊聊中国的医药体系下仿制药江湖的那些风风雨雨...
一、以药养医的畸形政策
正如电影里叙述的一样,在现实中,不光是格列卫,其他的药品一度都非常昂贵,真的是有钱才能买药续命,没钱只能等死。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?
这要从2006年发改委的一个政策说起,国家发改委发布了《关于进一步整顿药品和医疗服务市场价格秩序的意见》红头文件,其中规定,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销售药品,以实际购进价为基础,顺加不超过15%的加价率作价。

也就是说,医院使用药品时,最多在进货价的基础上加价15%,作为医院的医疗服务收入,那么这15%到底给医院带来了多少收入呢?
根据卫计委的数据,一个大型三甲医院年收入大约能到20亿,药品收入约占总收入的45%,也就是药品产生的收入约9亿,其中医院加价15%产生的收入约1.2亿人民币。
发改委政策的初衷是希望将医院乱定价、乱用药的乱象进行限制,殊不知人性是多么地丑恶,越限制药价越高...

医院为了搞创收,医生为了多赚钱,就狼狈为奸苟且在一起。本来10块钱的药就能治好的病,一定给你开100块的药,这样医药收入就从1.5元变成了15元。神圣的医生们都变成了医药销售,开出的药总价越多,月底的绩效收入就越高...
在这样的商业模式下,中国的各大医药公司基本上都躺着赚钱,靠着极高定价的仿制药,伙同医药一起从医保基金吸血,做医药研发的寥寥无几。
二、仿制药和原研药的潜规则
对于中国的药企来说,新药研发投入巨大,风险高,失败率高,还不如仿制药赚钱来得快。根据德勤的数据,新药研发的平均成本要15.4亿美元,平均需要耗时14年!
根据塔夫茨药物开发研究中心的数据,中国前10强医药企业的研发投入仅占销售额的1%,了解国内医药研发的内幕,为了拿到国家各项补贴以及做高成本逃税,国内药企的研发投入水分很大。你所知道的国内知名的药企,他们在新药研发上的投入基本为0。

我们再来详细说说仿制药,仿制药就是有效成分、质量、安全性等都和原研药相同的仿制品。通常是利用原研药专利到期后,根据专利披露的技术细节进行仿制。
通常来说,仿制药的价格一定会比原研药低很多,毕竟省了一大笔专利费,同时也有多家仿制药一起来竞争。但是,在中国,却常年保持着仿制药价格不降反升,而且销量不减反增的现象...

这是为什么呢?这就是医药、医生、药企 3方之间的默契了,药企维持着高药价,其中丰厚的利润一部分用在了游说公关回扣等“营销”业务上,医院和医生则希望能尽量拉高药品销售量,反正钱都是医保基金和老百姓出...
三、中国创新药的未来
随着国家的医疗改革进入深水区,越来越多的旧制度旧政策的弊端被纠正。国家政府引导基金也在大力地向新药研发的企业注入活力。
以前如果你是一个做新药研发的创业者,你基本上不可能拿到市场上的风险投资基金,核心原因还是新药研发的成本和风险问题。投资基金基于对业绩的考虑,往往将资金投向了那些以仿制药为主业务的药企,而那些希望做新药研发的创新药企业却一分钱都拿不到。

国家意识到了医院行业的弊端后,第一件事就是在政府引导基金上大力倾向投资新药研发,其次就是大量的政策扶持和研发资助,这些利好信号让风险基金嗅出了味道。
在一级市场上,仅2018年上半年,总共有317家生物医疗医药企业获得融资,总共发生了631次融资行为。风险资本一改之前的态度,开始疯狂地下注创新药研发。

2017年以来,药监局开始针对新药审批进行改革,极大缩短流程,对创新药的审核提供优先审核的绿色通道。针对滥竽充数的仿制药,设置了淘汰机制,仅2017年下半年就撤回了1万多个仿制药审批。
我们一起期待中国的医药研发能逐步建立起来,让我们不再受制于国外进口的天价救命药...